面對中國,台灣和平中立應有的戰略與戰術作為
翁明賢(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)
「和平中立」不是一種戰略目標,應該試一種策略與工具的運用,如何建立具有台灣特色的「和平」與「中立」的概念,以及「中立」與「和平」的關聯性如何?「中立」是否包括「平時」與「戰時」兩種態勢?如何透過瑞典「武裝中立」,在冷戰時期維持堅強國防力量,保持其中立地位。 以及理解「全民皆兵」的瑞士,達成永久中立的地位,這些都是後續台灣思考國家安全戰略要納入的課題。
根據上述分析:和平中立的意涵,國際與亞戰略的變遷趨勢,以及中國因應台灣推動和平中立的可能反應,以下提出三項台灣未來追求和平中立戰略必須思考的方向:
1.積極維持主權獨立現狀:「和平中立」區分為「平時」與「戰時」的態勢,這是國家主體意志的展現,透過追求「和平中立」凸顯出兩岸的政治定位並非所謂的「九二共識、反對台獨」,亦非簡單的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的消極維持現狀,而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對於國際事務的基本立場。另外,針對兩岸交流與互動,如何建立「國內共識」也是維持主權獨立的必要條件,因此,如何進行「和平中立」觀念的推導,如何讓美日、歐盟等國家理解,應當是未來參與國際事務的先決要件。
2.多元參與與自主性倡議:在國際與亞太區域議題方面,由於中國的阻擾,台灣無法充分參與,目前在「兩岸優先、中國協調」下,雖然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等全球衛生事務,卻也凸顯台灣被中國圈制的戰略壓力。是以,台灣應該透過其他「非政府組織」(NGO)與國際組織的鏈結,更加發揮政府無法運作的層次。另外,發揮台灣具有主體性的事務,例如:台灣擁有太平島,如何在南海主權爭議下,倡議共同海洋研發、倡議環保維護,以及航道安全維護,都是台灣可以發揮軟權力的有效途徑。
3.持續強化堅實自主力量:在美國空海整體戰與中國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下,台灣的國防力量可以扮演更為關鍵性角色,主要在於美國軍事戰略圍堵中國,台灣不屬於美日亞太戰略同盟,第一島鏈呈現某種程度的「缺口」。在此態勢下,台灣更要強化國防力量,採取更積極的戰略嚇阻力量的建構,並在非傳統威脅興起,國軍強化「非戰爭軍事行動」的能量,積極參與國際人道救災與救援活動,從而鏈結亞太相關非傳統軍事行動,從而強化維護台灣「和平中立」的堅強後盾。